什么是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儿童感染后多表现为无症状的亚临床型,成人则多为临床型。HEV感染人体后,潜伏期约为2-9周,平均40天。起病较急,临床表现类似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多见黄疸;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肝肿大/肝区疼痛等症状和体征。大多数病例的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约6-8周。但与甲肝不同的是,戊肝病死率约为0.5-3%,在妊娠期妇女中更是高达15-25%,且易导致早产、流产和死胎。在慢性肝病基础上伴发的戊肝也易导致重症肝炎乃至死亡。近年来,国外多有报道免疫缺陷患者例如器官移植、感染HIV/艾滋病、使用类固醇激素等伴发的戊肝可表现为持续的慢性感染,这也改变了早期认为戊肝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的认知。 HEV是一种肠道传播病毒,可划分为至少四种基因型,存在人畜共患现象: ①人HEV,包括基因Ⅰ型和Ⅱ型,其仅在人类体内分离获得。这两种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亚洲、非洲、中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污染饮用水源可引起大规模的爆发流行。②人畜共患HEV,包括基因Ⅲ型和Ⅳ型,其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均可分离获得。已知的动物宿主包括猪、鹿、野猪、猫鼬、贝类等。这一类HEV主要通过食源性暴露(食用未煮熟/生的肉类或贝类)引起散发和小范围爆发。其中,基因Ⅲ型在全球广泛分布,而基因Ⅳ型则集中于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亚洲地区。虽然有研究发现,在下水道和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水中检出基因Ⅲ型,但尚未有引起类似于基因Ⅰ型/Ⅱ型造成的大规模水源性爆发的报道。③动物HEV,仅从禽类、野兔、野鼠等动物体内分离得到,与上述四种HEV基因型的同源性程度均较低,其生物学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有研究表明,HEV亦存在输血传播和垂直传播,但发生概率较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发生万例HEV感染、万例急性戊肝病例、5.66万例与戊肝相关的死亡病例。中国为戊肝的高发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一次戊肝爆发发生于-年的新疆南部地区,共计发病例,死亡例,其中孕妇死亡例。年以来,我国法定报告的肠道传染病中仅戊肝病例持续上升,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0,例(图2)。同时,全国报告的戊肝病例呈现季节性特征,每年的3-4月为发病高峰(按平均潜伏期进行推算,暴露可能发生在春节前后,可能与食源性传播有关)。临床肝炎中戊肝的比例可占到15-20%,而一般人群中抗HEVIgG抗体阳性率平均约为40%。总体而言,我国的戊肝病例呈现缓慢但持续的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病毒本身适应性进化、检测措施改进和加强、宿主动物持续向人群传播、未采取有效的消杀和预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基因Ⅳ型HEV已经成为人戊肝病例的主导基因型。同样地,全国各地猪群HEV病毒核酸检出率(血清、粪便、胆汁)约为2-25%,分离的病毒株绝大多数为基因Ⅳ型。考虑到全国各地建有大量各类规模的养猪场(约万个)和庞大的生猪保有量(每年生猪出栏数超过7亿头、存栏数超过4.5亿头),同时猪肉制品亦是大多数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肉类食物,因此猪群携带的HEV可能通过饲养、屠宰、食用等环节向人群传播,即通过人畜共患的特性凸显为更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此外,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贝类中可以检出HEV;因此,戊肝是否会像甲肝一样,在我国沿海地区通过贝类食物进行传播也令人担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证据尚不充分,仍需加强日常监测。 目前尚无针对戊肝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预防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分别有以下措施: ★消除传染源:通过政府层面保障安全的饮用水,建立废水和粪便的处理设施,改善生猪饲养和屠宰环节的环境卫生。 ★控制传染途径: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使用清洁的水洗手),避免饮用不清洁的水,避免食用未煮熟或生食各种猪肉制品(包括猪肝)和水产品等。 ★保护易感人群:中国已于年批准并生产了全球第一个戊肝疫苗。该疫苗为重组疫苗,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按0、1、6的方案进行三次肌肉注射。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人群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良好,全程接种者的接种后一年保护率为%(78.6-97.9%),四年保护率为93.3%(78.6-97.9%),在意向性人群中的保护率为86.8%(71.0-94.0%)。但由于缺乏在16岁以下儿童、孕妇、慢性肝病患者、器官移植等待患者等人群中的使用数据,世界卫生组织尚不建议在这些人群中常规使用疫苗。 链接:戊肝发病率高于甲肝,老人孕妇更要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