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乙肝大三阳属于乙肝的一种状态,主要是指在乙肝五项检查中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的情况。许多人对乙肝大三阳都不是很明白,那么乙肝大三阳会不会传染呢?针对这个问题,肝病专家在下文中为我们做出分析。
乙肝大三阳说明病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传染性是乙肝病毒的共性,因而肝炎小三阳是会传染的,传染性的强弱,需要根据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来判断,一般情况下,检测乙肝病毒dna呈阳性,则说明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病毒含量高,传染性比较强;若检测乙肝病毒dna呈阴性,则说明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相对弱一些,不过只要病人体内还存在病毒,就具有传染性。肝病专家指出,乙肝大三阳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性传播乙型肝炎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在国内外已得到肯定。大量资料证明,乙肝病毒可经性交传染,如给猿由阴道接种传染性精液,成功地建立乙肝病毒的实验感染。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血中均可以检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s如和HBV、DNA)。美国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有明确传染源的乙肝患者中,l/3是男性同性恋者;l/4是由于与异性恋者接触而传染的,因而成年人中半数以上的乙肝病例与性接触有关。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西方社会中,异性性接触传播似乎是女性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而对男性来说,性接触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同样普遍。
第二,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指妇女在怀孕前或怀孕过程中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以致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把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使婴儿成为乙肝带菌者或乙肝患者。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也是某些地区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34%,约有10%的孕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估计社会人群中40%、50%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是由于围产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积累而成的,可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贮存宿主,而且具传染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中25%-30%的婴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母婴传播途径的感染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
(1)子宫内(产前)传播,即胎传。妊娠时妇女患乙型肝炎,或因感染乙肝病毒而成无症状携带者时,通常可通过胎盘的渗漏作用而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而导致新生儿感染。
(2)分娩期(产时)传播。因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阴道分泌物等各种体液排出体外,所以在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阴道分泌物中常可检到乙肝表面抗原。新生儿娩出时通过产道可吸收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阴道分泌物、羊水或母亲的血液而感染。研究发现2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羊水乙肝表面抗原也为阳性,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多发生在出生后2—3个月,潜伏期符合分娩过程中感染。
(3)分娩后(产后)传播。通过母亲唾液、哺乳传播乙型肝炎。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特别是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时,婴儿出生前后的受感染非常常见。母婴传播与母血e抗原(HBeAg)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密切相关,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HBsAg阳性率为90%—%,而HBeAg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仅有30%-40%成为带毒者,可见HBeAg阳性母亲的围产期传播在使婴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起着重要作用。HB-咖滴度越高,新生儿受染的机会越大。
第三,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或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如针头、穿刺针、手术刀、牙钻、窥镜等)及其他物品,或意外摄人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途径,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粘膜进人人体而感染。医源性接触既可由乙型肝炎病人或带毒者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病人或医务人员,也p/由携带乙肝病毒的医务人员将病毒传染给病人。国内外都多次报道由于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血制品或因手术刀;注射器等没有消毒或消毒不完全而引起乙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例子。
输血、注射传播是最常见的医源性传播途径。通过输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液和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均可传播乙型肝炎。据年报告;接受HBsAg阳性血的受血者乙肝病毒感染率为60%,而接受HBsAg阴性血的受血者乙肝病毒感染率为8.57%,表明输入HBsAg阳性血是引起输血后乙肝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凝血制剂,或其他血制品也会传播乙肝病毒。血透析的病人和工作人员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和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接触时间越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和感染率越高。只要注射含有极微量乙肝病毒的血液,就有可能被感染。曾有人作过试验,发现注入10—‘毫升的含乙肝病毒的血液即可引起发病;若注入10毫升即引起隐性感染。因此,在化验采血、注射、预防接种、针刺时,如消毒不严格,共用针头或针筒,均可引起乙肝传播。医务人员是医源性传播的对象之一,当受到感染后义可反过来传染给其他就诊病人。医务人员中最常见的是意外针刺和医疗损伤传播,也可经口摄人污染的血液或唾液传播。例如化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少量血液或体液刺人手指,或通过不洁的手带入口内而发生感染。国内外多次研究表明,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尤以接触血液的科室人员为多,如手术室、化验室、血透析单位、口腔科、产房、传染科的医务人员,且其感染率随工龄增长而上升。
第四,日常生活亲密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各种体液排泄至体外,在病人的所有分泌物包括唾液、血液精液、月经和阴道分泌物等均可检到乙肝病毒。日常生活中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分泌物而感染乙肝病毒。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乙型肝炎在人群中传播的主要形式,这种传播主要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或公共场所,也可发生在学校或工作单位的集体宿舍。家庭成员之间由于密切接触,或共用餐具、共用牙刷、共用剃须刀等而易互相传播。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和游泳池、浴缸、床、凳等也是肝炎病毒传播的媒介。小儿乙肝病毒水平感染可来自母亲、家庭成员、幼儿园或社会,多数仍由母亲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从上文肝病专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乙肝大三阳是具有传染性的,而且传播的途径也很广泛,健康者应该做好预防措施。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所以乙肝大三阳患者的家人首先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之前应该做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因为感染乙肝病毒之后再注射就失去作用了。然后,乙肝大三阳患者与其他人的餐具、洗簌用品都应该分开摆放。家里定期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