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对海鲜的爱 毋庸置疑 加上金秋九月 虾蟹正是肥美时 评论区口水已经滴了一大片 这也想吃,那也想吃 …… “且慢!” 别怪广卫君打断你的兴致 有些事情不注意 事前有多爽 事后就有多“窜” 12人的海鲜盛宴 有人“窜稀”20次 前不久,黄先生兴致大发,带上妻儿老小、兄弟姐妹,外加工作好友共12人,去吃海鲜自助餐。 海鲜美美下肚,可没想到,肚子在凌晨上演“风起云涌”。一家人整整齐齐吐的吐、拉的拉,腹痛难忍。 本以为吃点药就没事了,然而拉肚子就跟开了闸一样,怎么也堵不住。 “顶不住,实在是顶不住。”到了晚上,一同用餐的5医院就诊,其中严重者腹泻达20次。 最后发现真凶是副溶血性弧菌! 可喜的是 上述5人经治疗后均好转 但下面这位小伙 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一顿生腌下肚 小伙被截肢 近日,福建泉州32岁的小伟(化名)吃了一顿生腌海鲜后,第二天高烧39.5℃,精神萎靡,还出现脓毒性休克,右大腿肿胀明显,腿部皮肤发黑。 在医院救治一个多月,经历了四次手术,最后命是救回来了,可惜因为严重感染,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下肢没有保住。 据医生介绍,小伟是感染了创伤弧菌,生腌、未煮熟或不新鲜的海产品,都有可能携带这种病菌。 广东地处沿海 海鲜是老广们餐桌上的常客 其中,不少市民 对生吃海产品情有独钟 专家提醒 海产品中可能含有以下致病微生物 ▼▼▼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进食未经烧熟煮透的海产品或其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即食食品,则有可能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急性胃肠炎,如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等,一般恢复较快,少数病人可发展至脱水、休克。 ▍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在海水中分布非常广泛,以毒力强、感染死亡率高著称。 感染后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坏死性筋膜炎,甚至是脓毒血症。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大多数患者会因脓毒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它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创伤弧菌有两种感染途径:进食生的或未经加工熟的贝甲类海产品;肢体上有伤口的部位接触海水,或海产品刺伤皮肤而感染。 ▍诺如病毒 最常见的污染食品是贝类,如牡蛎、蛤蜊、扇贝等,其中牡蛎极易受诺如病毒污染。 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低烧等,这些症状通常会在12-60小时后自动消失。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易富集在毛蚶、牡蛎等水产品上。进食了生的或半生的被污染的水产品则可能感染甲肝病毒。 甲肝发病急,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的症状,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的症状。 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 吃海鲜一定要 牢记“四字真言” ▼ 除了警惕病从口入 还要小心海鲜“刺客” 近些年 被海鲜扎伤的报道屡见不鲜 每年都会有人因为被 海鲜扎伤感染而截肢或死亡 ▼ 被海鲜扎伤或咬伤 真的这么危险吗? 医生表示 问题的严重程度 其实取决于个人的身体情况 如果是抵抗力正常的人群 发生严重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是对于抵抗力差的人 或是有一些基础疾病的人来说 危险系数就大大增加 以创伤弧菌感染为例 作为一种高度急重症的疾病 48小时内患者的死亡率 能达到50%以上 如果超过72小时都未经有效治疗 死亡率能接近% 因此 建议这两类人要避免处理海鲜 ▼ ◎身体有伤口:手上或嘴里有伤口的人尽量避免接触、生吃海鲜,以免细菌有机可乘。 ◎免疫力低下人群: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有糖尿病、肝损伤等患者要小心,此类人群因自身免疫力较低更容易感染。 如何避免感染? ?应尽量将水产煮熟再食用; ?避免受伤或将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 ?从事海边工作或在海边游玩挖螺挖螃蟹等的市民和游客,要做好防护工作,戴手套、穿靴套; ?在挑选或者食用海鲜时,要注意不要被尖刺部位扎伤,尽量戴上手套进行操作。 以下这些不靠谱的土方法 切勿乱用 ▼▼▼ ?用米酒消毒 米酒酒精含量很低,消毒效果非常有限。 ?用食醋涂抹伤口 用食醋涂抹伤口有可能加速嗜酸细菌的生长繁殖。 ?往伤口撒白糖、食盐 往伤口撒白糖、食盐会使细胞脱水死亡,不仅会痛,还会影响伤口愈合。 ?伤口撒面粉 面粉确实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但面粉中难免沾了一些细菌,可能引起伤口感染。 如果不小心被扎伤 还出现了以下这些情况 请速就医 ▼▼▼ ?伤口里有鱼刺等异物 被海鲜弄伤,海鲜身上的钳、刺等异物可能留在伤口内。此时,医院及时取出,否则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皮肤伤口又窄又深 被蟹钳、鱼鳍刺伤后所形成的伤口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创口大多比较深、比较窄。 这种深而窄的创口很容易形成一个少氧甚至无氧的环境,特别适合一些厌氧菌的繁殖和生长,特别是破伤风杆菌。一旦被感染,破伤风杆菌就会释放毒素,引起全身肌肉痉挛,甚至死亡。 ?伤口剧烈疼痛、红肿、局部现红斑,伴有高热、畏寒 这可能是被海洋创伤弧菌感染的症状,医院及时治疗。 赶紧转发扩散 告诉你身边的朋友们 编辑 尹蓁责编 张秀丽 综合来源 中国新闻社、杭州日报、广东疾控、广东卫生在线此前报道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