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亭街道空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0-10-8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甲肝病毒

分类:甲型肝炎病毒(HAV)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炎病毒属。

形态:病毒为无包膜(裸露)的直径27~32nm的球形颗粒,病毒颗粒呈20面体对称。免疫电镜下观察可有实心和空心2种颗粒。前者含有单股RNA,具有传染性,内部结构致密,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后者不含核酸,无传染性,电镜下呈空壳。

纯化的甲型肝炎病毒(HAV)

理化性状:HAV无脂蛋白外膜,对有机溶剂及理化的抵抗力较其它小RNA病毒强。

对热的抵抗能力强。60℃1小时对HAV无影响,℃1小时可以使其灭活。

HAV耐乙醚、耐酸碱(在pH2~10之间稳定)、在余氯1.5mg/升时,60min仍能存活。在强酸(pH3)状态下可稳定4小时以上,故甲型肝炎病毒被人吞咽下后不会受胃酸的影响。

戊二醛对HAV有较好的灭菌效果。有人报道HAV经0.1%戊二醛作用30min或0.5%作用3min,可减少99.9%的HAV量及80%的HAVAg浓度。

HAV对紫外线照射敏感,依照照射条件不同在1-5分钟内完全灭活。

HAV可被70%乙醇和5%~8%的甲醛灭活。1:的福尔马林(37℃)72h,可以使其失去感染性而保持免疫原性。

能抵抗2%~5%的来苏尔和ppm的有效氯达1h以上,因此在常规消毒中要考虑氯的有效含量和作用时间。

临床表现

急性甲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剧,发热,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减、厌油、肝区疼痛,接着出现深色尿。

部分人出现黄疸;少数人可出现肝外症状,如皮疹、蛋白尿、关节酸痛等。可能与感染HAV后,病人血清中可有短暂的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

预后

良好,90%以上患者在2个月转氨酶恢复正常,约有8%~10%的患者病程可延续12~15个月之久。

极少数病例预后较差,可发展为暴发性肝炎。暴发性肝炎发生率约为临床感染的0.01%,其特点是肝功能迅速衰退和极高的病死率。

无慢性HAV感染。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发现有甲型肝炎复发,少数病例发病4~10周后,转氨酶又复升高。粪便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甲型肝炎抗原HAAg或进行HAV的cDNA-RNA分子杂交试验呈阳性,说明甲型肝炎复发期间亦可有HAV的排出。

甲型肝炎传染源的三种类型

显性感染者:感染HAV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明显异常;抗一HAVIgM阳性。

亚临床感染:感染HAV后未出现临床症状或黄疸;进行血清生化检查时可发现其有肝功能异常;抗一HAVlgM阳性。

隐性感染:感染HAV既不出现临床症状;也没有肝功能异常表现;但有抗一HAVIgM阳性或双份血清显示抗—HAVIgG有4倍或以上效价升高。

甲型肝炎的流行因素

传播途径

本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甲型肝炎隐性感染者较多,病毒抵抗力强,并能在外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所以可通过各种被病人粪便污染的食物、水和物品传播。

在卫生条件很差的地区,日常生活接触常是甲型肝炎散发或局部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群感染HAV年龄后移,易感人群积累,一旦食物或水源被污染,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甲型肝炎临床病例,引起暴发。

甲肝—经食物传播

食品,特别是水产品,如牡蛎、毛蚶、蛤类、醉蟹等、蔬菜、水果等被HAV污染极易造成甲型肝炎的暴发或流行。

实验证明,毛蚶可使HAV浓缩数倍,并可在毛蚶体内存活6个月之久。

如食物在制备过程中受到处于甲型肝炎潜伏期后期或亚临床感染的炊事员的污染,如用手准备冷盘、色拉、生菜或用含HAV的井水或河水清洗生食的菜肴,也可引起甲型肝炎的暴发。

食源性甲肝爆发的特征有:

发病与不洁饮食史有关,即不食不洁食物者不发病,发病者必食,食者不一定发病,但食不洁食物人群发病明显高于不食不洁食物人群。

供应不洁食物距离暴发间隔时间符合甲型肝炎的潜伏期(15~45d)。

病人的分布与不洁食物分布的范围一致。

去除不洁食物因素后流行或暴发即可平息,但往往有一个接触型余波。

由于HAV不能在细胞外增殖,不同于一般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罹患率的高低,取决于感染HAV的剂量,即进食污染食物的数量。

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时不仅与生食毛蚶有关,而且与进食毛蚶的数量呈梯度剂量反应关系。

甲肝—经水传播

HAV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爆发流行。在农村暴雨或洪水后的甲型肝炎流行,常见于水井、水溪、河水或水塘受到粪便污染。

公用供水系统及游泳池污染所致甲型肝炎流行也有报道。

水源性甲肝爆发的特征有:

甲型肝炎水型暴发时,患者发病前30d左右均有饮生水史,病例多在夏秋季发生。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相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除哺乳婴儿外,所有年龄、性别、职业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较多。

在流行高峰前一个潜伏期(15—45d),有污染水源情况存在。

封闭水源或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爆发即可平息,但往往还伴有一个接触性余波。

甲肝—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是甲型肝炎极为重要的传播方式。

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军队中的发病率较高,此种传播途径经常发生在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方。

主要通过患者粪便污染的手、用具、餐具、玩具、衣物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

甲型肝炎经接触传播的特征有:

在一个地区发病连续不断,整个流行过程较长,常常有几个流行波,但流行峰不太高。由于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调查时,难以发现传染来源。

流行强度受卫生水平左右;卫生水平高,流行强度低,反之,流行强度高。

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后,流行可以逐渐平息。

甲肝传播途径—总结

甲型肝炎虽然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但具体的传播方式则比较复杂,有时一个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同时存在,因此必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查清主要的传播途径,才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

目前常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来查清主要的传播途径。

如年曾在上海、如东、启东、海门4个地区报道了病例对照调查资料的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不同地区甲型肝炎流行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上海市主要原因是生食不洁毛蚶,如东县以接触传播为主,海门县则与生食毛蚶和接触传播均有关,启东县以生食毛蚶、接触传播和外出饮食有关。

甲肝的预防

改善卫生条件

清洁用水;控制食物污染

主动免疫:疫苗

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

为什么甲型肝炎防不胜防

甲型肝炎有排毒在先、发病在后的特点,患者在症状出现之前即可传播病毒

甲肝有大量隐性感染者,虽不发病,但仍可传播病毒,不知不觉地感染他人

我国甲肝发病有很大地区性差异,随着人口流动,高发区人口将病毒带到低发区,造成疾病传播

50%的肝炎感染原因不明增大了预防难度

甲肝的预防——免疫球蛋白

暴露前至甲肝中度或者高发区旅游者

暴露后(14天内)

常规

家庭或者密切接触者

选择性

机构(如日托所)

常见污染源(如被污染的器具所盛的食物)

甲肝减毒活疫苗的特点

戊肝病毒

形态

为无包膜的圆球状颗粒,直径27-34nm,平均为32nm,有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

HEV的表面有锯齿状刻缺和突起,类似杯状病毒,但也有报道表面无突起而具有羽毛样外廓,呈20面对称体。

理化特性

对物理化学因子不稳定,4℃下保存易裂解。对高盐、氯化铯、氯仿敏感。反复冻融(-70℃-8℃)以及在蔗糖溶液或缓冲液中,可聚集成团块而导致活性下降。

在碱性环境中较稳定,在镁或锰离子存在下可保持其完整性。

实验动物与细胞培养

可感染灵长类动物(如食蟹猴、恒河猴、非洲绿猴、罗猴、短尾猴、卷毛猴、须狨猴和黑猩猩等)。

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

基因组

为单股正链RNA,全长7.2-7.6kb,编码-个氨基酸。由5’端非结构区(NS)和3’端结构区(S)组成,5’端和3’端各有一非编码区(NC);5’端NC区长28bp,3’端NC区长68bp。

基因组由3个开放读码框架(ORFs)组成。

目前认为HEV至少存在2个基因型,分别以HEV(B,缅甸株)和HEV(M,墨西哥株)为代表。

两者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6%;

我国分离的HEV和HEV(B)属同一型,两者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9%,但与HEV(M)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79.4%。

戊肝的流行因素

传染源:急性病人和不显性感染者。本病的潜伏期平均为40d。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戊型肝炎大流行绝大多数是水型流行,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源被粪便污染所致。水型流行有两种类型:①短期流行,由水源一次性污染所致,持续数周;②长期流行,水源持续污染而又得不到控制,流行可达数月。

经食物传播:食用被HEV污染的各类食物或水产品均可引起感染。局部食物性流行在国外和我国均有发生,特别是集体聚餐。在我国食源性发病和流行是戊型肝炎散发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在戊型肝炎水型流行末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将起着重要作用,其家庭内续发率大约为1%-14%。日常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HEV污染生活用品所致。

易感人群:人群对戊型肝炎普遍易感。自然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免疫球蛋白对此病预防无效。

甲肝与戊肝的不同点

甲肝戊肝

潜伏期较短较长

爆发原因食源性水源性水源性

发病年龄儿童成人

孕妇病死率较低较高

重症肝炎较少较多

免疫力持久不持久

发生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暴发的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疫情报告和传染源管理

在疫情暴发期间实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的动态,为疫情的控制和评价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增设肝炎隔离床位,并开辟临时隔离点,对早期病人隔离治疗,对在家中治疗的病人做好卫生指导工作。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在采取控制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区(点)范围及传播因素。分析疫情的分布特征,找出暴发原因、查明传播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确定密切接触者,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法律意识。

切断传播途径:一旦疫情性质明确后,应迅速采取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易感人群感染机会。

切断经水传播途径:对饮用水进行严格消毒。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暴发点内,应加大消毒剂用量。对集中供水和自备水厂,除加强对饮水消毒工作外,卫生防疫机构还应加大监督监测力度,确保饮水安全。

切断经食物传播途径:食源性传播也是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暴发期间,应禁止饭店、餐馆供应冷菜,严禁销售被HAV污染的食物。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控制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中是十分有效的。

保护易感人群

主被动免疫密切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和HAV污染物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儿童和孕妇可接种免疫球蛋白,或应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使用丙种球蛋白后甲型肝炎发病迅速下降,可有效地扼制第2代发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也可明显减少第2代发病。由于人群中HEV仅为12%-15%。故免疫球蛋白中抗-HEV含量极少,对控制戊型肝炎无效。

医学观察: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病人密切接触者,则应进行医学观察。甲型肝炎病人密切接触者观察45d,戊型肝炎病人密切接触者观察75d。并告诉被观察对象,一旦出现发热、厌食、恶心、呕吐、乏力等疑似肝炎症状应及时就医,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原再度扩散。另外,在观察期间,要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幼托机构和中小学校发病班级使用的食具、用具、玩具以及便器应与其他班级严格分开,并加强消毒,防止疫情扩散。从事食品工作的疑似肝炎病例在未排除前,应暂停原工作。

疫源地终末消毒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病人住院隔离后,应对疫源地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如在家隔离更应随时消毒。

健康教育

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大预防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防止群众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过度恐惧,讲究科学的预防。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和自我保护意识,以保证正常的社会和工作秩序。

组织保障措施:

疫情发生地所在市、县政府应根据疫情需要,及时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必要的防治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各项预防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有关乙肝免疫预防的几个问题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免疫

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IU;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10,26,27](Ⅱ-3)。

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28]。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zdgq.com/yhbj/1103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甲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