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中国的象征,筷子算一个。对于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们,恐怕学中文和用筷子,是他们需要挑战的两件事。 在中国历史上,多年前就有关于筷子的记载了。 筷子对我们而言,也许只是日日陪伴我们的用餐工具,但当它被注入人间温情,就会变成难以割舍的怀恋和回忆。 一饭一蔬,四季三餐,因为爱的存在,让一切更有意义。 选一双你觉得合适的筷子,和家人朋友好好吃饭,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 而如今的餐桌上,我们能看到的筷子种类非常多,有木筷、竹筷、不锈钢筷、合金筷等等。(当然还有博物馆里的象牙筷、玉筷、金银筷……) 作为天天和我们亲密接触的餐具,筷子承担着很重要的安全责任。常有人问我们,到底什么样的筷子好呢?家里的筷子到底能用多久? 接下来就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据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黄曲霉毒素属于一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 黄曲霉素产生的次生代谢物——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毒性、致癌性最强的天然致癌物。 筷子本身并不会长黄曲霉,未清洗干净的筷子里却容易隐藏淀粉,在潮湿、温热的环境下,这样的筷子容易发生霉变,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另外木筷用久了,可能会有缝隙,这些细小的裂缝也容易藏污纳垢,霉变后也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肝癌的发生和黄曲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筷子长时间不换就会滋生更多的霉菌。 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 黄曲霉毒素,曾造成数以十万计的牲畜突然死亡,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它还是我们所知的最强的生物致癌剂,1毫克就是致癌剂量。摄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摄入20毫克就能致命。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1毫克是多少呢?我们以前使用的材质为铝合金的兰花1角硬币,重量1.15克。我们把它大约看做1克,也就是说,这1毫克就是一枚1角兰花硬币的一千分之一。 我们日常中不注意,今天吃了0.1毫克,明天摄入0.2毫克,日积月累,就可能会导致胃癌、肝癌、肠癌等的发生。 具体有以下几种危害: 1、诱发癌症 黄曲霉毒素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了一级的致癌物质,对身体来说起着极大的危害,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加剧,这种细菌在身体当中还会逐渐吞噬,良性细胞因此大大增加了致癌的风险。 尤其是会加重肝脏的排泄负担,导致肝细胞受损而引发肝癌,同时也会加速肠胃道的损伤,给身体当中一些良性细胞组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还威胁到了身体的健康。 2、影响体内蛋白质合成 一旦误食黄曲霉毒素时,会影响体内RNA以及DNA合成导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受到阻挡,从而使营养物质得不到充足的供应,危害健康发展,会使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降低,增加患有疾病以及癌症的风险。 、降低肝脏功能 黄曲霉毒素一旦被摄入人体过后会加大肝脏的受损风险,同时也会阻碍了新鲜血液的流通,尤其会对肝细胞产生直接性的攻击,导致肝脏功能下降,肾气功能不能及时为身体排出毒素。 而且大量的代谢产物和垃圾毒素会在体内堆积,从而形成了肝硬化,而且患上肝炎以及肝脏其他性疾病的风险也会达到增加。 不管是什么材质的筷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都容易出现细微的划痕。 这些细微的缝隙里可能聚集食物残渣和油污,在潮湿、未干透的情况下,细菌极易在这些小缝隙里滋生。 因此,筷子必须定期更换,通常每6个月就建议换一次。另外,如果筷子上出现了下列情况,即使没到时间,也需要及时换掉。 1、长斑、发霉 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有的甚至是黑斑,表示该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若继续使用可能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 2、弯曲、变形 筷子显得潮湿,或者在非外力作用下出现弯曲、变形,则说明它很可能因为受潮或其他因素,内部已经发生了变质,此时也应该及时更换。 、有明显异味 闻一闻,如果筷子上有明显的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继续使用。 家人、朋友一起吃饭、互相夹菜有助增进感情,但这种饮食方式,也给了很多疾病传播的机会。医生提醒,以下几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就可能在一顿饭中,因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肝病:甲肝、戊肝 估计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乙肝?其实,不同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例如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唾液中的乙肝病毒一般很少,不具备传染性,因此和乙肝患者同桌吃饭,不必过于紧张。 甲肝和戊肝主要为粪口传播,且病毒易在空气中散播,如果长期和这两类肝病的患者公用杯子、碗筷,病毒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播。 儿科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毒交叉感染。 家里如果有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应注重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多开窗通风,在幼儿园时应尽量专碗专筷专用,预防儿童间相互传染。 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甚至可能引起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即家中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就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筷子是国人吃饭的必备餐具,但长时间使用的筷子易残留细菌,尤其是在南方潮湿闷热的春天,筷子更容易生菌、发霉。 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1.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较大 湿筷子的霉菌比干筷子多25%以上。 不同的环境湿度下,筷子上的霉菌数量增长相差甚远,霉菌在湿度80%的条件下(如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极易生长,而在湿度40%的条件下基本不生长。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不大。 2.旧筷子、竹木筷更容易发霉 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的筷子更容易长霉,霉菌数量比新筷子和使用个月的筷子要多0%以上。 木质和竹质筷子结构疏松,表面的凹槽、细纹容易藏匿细菌。竹木筷的霉菌计数是不锈钢、合金、密胺筷的7倍以上。 1、盐+白醋浸泡 把筷子放到盆里,加入一些食盐、白醋,再加一些开水,浸泡半小时(煮一会也可以)。 高浓度的盐和醋还有高温可以起到一定的除菌作用。 2、晾干水分 筷子浸泡过之后捞出来,彻底晾干,不要留水分在里面。 可以直接放到太阳下晒半天,太阳里的紫外线也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表面擦油 筷子晾干以后就可以把平时吃的植物油用纸巾蘸取,擦在筷子的表面。 油可以起到隔绝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一定要确保筷子彻底晾干了,如果留有水分会被油封在里面。 4、清洗使用 表面擦了一层油的筷子放置一天的时间,油分会慢慢渗透到筷子里面,变成一层油膜,可以隔绝水汽从而降低发霉的概率,简单的清洗一下筷子就可以使用了。 使用注意事项: 筷子在使用之后一定要清洗干净,如果有食物的残留再加上潮湿就很容易发霉。 洗完的筷子先擦一下多余的水分再放到透气的筷子篓里面,筷子尖朝外,不闷在里面。 筷子摆放在通风透气的干燥地方,筷子篓定期清洗,筷子也可以晒晒太阳杀菌。 使用了到6个月之后筷子会有一些磨损,颜色也会变深,这时就需要更换新的筷子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合理选择、使用、保存、更换筷子,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1、定期更换筷子,使用不超三个月。 筷子的颜色会随着使用频率慢慢变深或者变浅,筷子颜色的变化主要由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食物、空气、洗涤剂以及筷子上的残留物所导致。 当然,细菌长时间的附着堆积也是筷子变色的一个主要原因。建议三个月左右请更换一次筷子。 2、拒绝“湿存”,筷子烘干再储存,避免霉菌滋生。 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筷子都是竹筷或者木筷,大家习惯洗净筷子后直接放入橱柜或筷子筒中,但此时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滋生霉菌,导致筷子表面发霉甚至“长毛”,长此以往对于健康存在威胁。 建议每天洗完筷子晾晒或者烘干完全后再放入橱柜,另外定期煮沸消毒(每周沸水煮制半小时),降低健康隐患。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