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丨缘起何处脾大血小板减少缺铁

发布时间:2020-11-21

病史

患者李XX,男,43岁,神经外科医师,因“反复乏力伴皮肤发黄、尿黄2周余”入院。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伴皮肤发黄、尿黄,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中毒性贫血,伴血小板降低、脾大,予以输注红细胞4个单位,转至我院肝胆外科,拟行脾切除手术。我院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μmol/L),建议内科护肝治疗后再转外科手术治疗。既往有脾肿大病史,曾于杭州、医院就诊,先后行3次骨髓穿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否认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肝病史,个人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

体温:36.8℃,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0mmHg。神清,精神可,肝病面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脏肋下未及,肝区叩痛阴性,脾脐下,质韧,双下肢无水肿,扑翼样震颤阴性,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发现。

入院检查

血常规示WBC4.1x/L,血红蛋白(HG)水平为67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为72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22pg(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PLT41x/L;肝功能:白蛋白30.3g/L,球蛋白45g/L,ALT70U/L,AST44U/L,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25μmol/L,间接胆红素87μmol/L;抗核抗体(ANA)、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线粒体抗体(AMA)、铜蓝蛋白、肝炎系列、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等检查无异常发现;Ham’s试验、Comms试验、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无异常。腹部B超示慢性肝病图像,巨脾;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示慢性肝病,脾大,胆囊炎表现;肺部CT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中年男性,既往有脾大病史,医院血液科就诊,无明显血液系统疾病依据,本次因“乏力伴皮肤发黄、尿黄”入院,我院检查提示巨脾,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伴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病毒、免疫等方面检查无异常发现。

诊断:①肝功能异常:除外溶血、感染或免疫相关病因,需要查找代谢性或其他病因;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脾大:除外溶血、肝硬化或肿瘤病因,需要查找其他病因。

确诊过程回顾

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护肝、降酶、退黄治疗,1周后,患者肝功能较前有所好转,但贫血症状无明显改善,复查血常规示HG为50g/L,PLT为39x/L。

进一步检查贫血和脾大的病因:PET/CT检查示脾大,标准摄取值(SUV)为3.2,扫描区域骨髓代谢轻度升高,首先考虑反应性改变,必要时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可能。经血液科会诊,再次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增生活跃,可见少量异常淋巴细胞;骨髓内外铁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96分(升高),免疫分型、免疫球蛋白重链/T细胞受体(IgH/TCR)未见明显异常,培养未见明显异常。经血液科、感染科、肝胆外科、病理科、PET-CT中心、放射科等多学科会诊,目前缺铁性贫血诊断明确,予以口服富马酸亚铁补充铁剂,必要时改静脉注射;PET-CT提示脾脏代谢轻度升高,予以脾脏穿刺排除脾型淋巴瘤可能;继续护肝、降酶、退黄治疗。

予以口服富马酸亚铁补充铁剂1周,患者缺铁性贫血无明显改善,复查血常规示HG45g/L,PLT37x/L。血小板低,脾脏穿刺出血风险大,请血液科会诊,建议调整治疗方案:改为注射铁剂,每天2次,连用7天;贫血明显,输红细胞2个单位。治疗第二天,患者尿黄明显加深,左下肢皮肤颜色加深,全身皮肤瘙痒明显。复查血生化:白蛋白31.3g/L,球蛋白46g/L,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71μmol/L,间接胆红素μmol/L,第二天下午,患者全身不适症状进一步加重,烦躁不安,急查血浆氨无明显异常。血小板减少,烦躁不安,考虑有无颅内出血可能,急诊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

诊断:①缺铁性贫血诊断明确,补充铁剂后症状反而加重?②精神症状原因:过敏?其他?

反复追问病史,患者既往因贫血多次输血,曾有太阳照射后面部出现皮炎表现。

精神卫生科会诊:目前烦躁不安,考虑予以适当镇静,加用氟哌啶醇针剂镇静;患者输铁剂后出现烦躁不安,有无铁剂过敏可能?血液科会诊:目前铁剂过敏引起烦躁不安可能性不大,建议排除原发性疾病;神经内科会诊:目前无明显出血依据,患者烦躁伴肝损加重,建议排除原发疾病因素。

再次分析病史:中年男性,既往有脾大、贫血史,反复输血治疗,有可疑光过敏史;本次住院检查显示肝损伤,伴巨脾和明显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输铁剂、红细胞后肝损加重,伴精神异常,目前无免疫、感染、血液、肿瘤等疾病依据,无其他引起精神异常的器质性疾病依据。

诊断:卟啉病?但无明显腹痛表现

卟啉病是血红素合成障碍致卟啉或卟啉前体在组织中蓄积,从而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类先天代谢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临床表现:光敏性皮炎、腹痛和神经精神障碍。检查:血、尿卟啉,肝穿偏光镜下找到卟啉小体,基因检测为确诊金标准。临床分类:肝卟啉病、血卟啉病。治疗目的为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急性期治疗包括:①去除诱因,去除诱因:寻找和治疗感染,注意停用可能诱发症状的药物;②高糖和支持治疗,尤其是有精神症状的患者,予以高糖–g/d,24小时维持,注意监测血糖,一般1-2天,症状会逐渐缓解;③静脉注射血红素:急性发作、严重或持续疼痛、呕吐、精神错乱或神经病变,应使用精氨酸血红素治疗,3mg/kg/d,缓慢静脉输注,连续4天,治疗几天内症状就会改善,多数1-2周内缓解;④对症治疗: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消炎药止痛,对于严重的腹痛症状,可用吗啡、哌替啶、羟考酮、曲马多、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可予以β阻滞剂治疗,如伴高血压危象,可加用可乐定;对于消化道症状,可以应用甲氧氯普胺止吐;对于失眠和焦虑症状,一般不需要额外的药物,但可予以苯二氮卓类治疗,如出现幻觉等急性脑病表现,应加用吩噻嗪或奥氮平治疗;对于癫痫症状,应用地西泮、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或异丙酚等治疗;如果呼吸困难,尽早气管插管;⑤其他治疗:肝移植等。

本患者反复贫血、光过敏,输血、铁剂后症状加重,检查尿卟啉阴性,但尿色较深,本拟定紫外线照射,但尿少及阴雨天气,未能实施,诊断为疑似卟啉病。

治疗经过和转归

去除诱因:祛铁治疗(苯磺酸祛铁胺);高糖维持(50%葡萄糖,微泵维持20ml/h);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B、E,静脉营养支持;镇静等对症治疗;甲强龙;血红素为特效药,但由于缺药,未能应用。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第三天逐渐清醒,但对前一天的事情无记忆,第三天上午出现鼻翼光过敏、下肢色素沉着。继续上述方案治疗1周,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定期门诊复诊。

思考与总结

反复肝功能异常伴脾脏肿大、贫血,临床并不少见,用常见疾病难以解释所有症状,要考虑少见病和罕见病可能,尽量用一元论解释患者所有症状。在没有进一步实验支持诊断的情况下,诊断性治疗既能争取抢救时间,又能进一步支持诊断设想。

不伴有腹痛的卟啉病,临床极易误诊,医院、多学科,均难以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并尽量用一元论解释患者所有症状,诊断性治疗在临床上仍不可或缺。

END

专家简介

■赵宏

浙江大医院感染病科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浙江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发热待查、肝功能异常等方面诊治

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zdgq.com/jgzd/11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甲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