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底 想必大家每天都在 “爆肝”加班吧!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 估计最大的安慰就是 能和同事、朋友们 毫无负担地胡吃海喝~ 不过,问题也来了 无论是岁末年初的晚宴,还是部门内的聚餐,估计很多人会这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不停地嘀咕:桌上的人会不会有乙肝?会传染给我吗? 上网随手一搜 有此担心的人 还真不少 但真相并不是 你所想的那样 这两种病听着可怕 反而安全 虽说“病从口入”,但乙肝病毒和艾滋病可真不是从“口”入的! 01 PART 乙肝 几乎人人都知道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共餐不传乙肝的原因也很简单: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性行为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但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 不论是口腔、食管还是胃肠道,乙肝病毒都不能突破“防线”,进入细胞中繁殖。就算是一起吃饭时刚好有口腔溃疡,被传染的几率都不大。 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可以让人吃一次饭就染上乙肝,但这种几率非常小。如果实在担心,那么,去医院打个乙肝疫苗,患病几率会更低。 02 PART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一样,并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 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虽然很强,但却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的活细胞内生存,一旦离开细胞,就会很快死亡。 也就是说,艾滋病病毒没办法单独在空气、水和食物中存活。所以,日常的拥抱、聚餐、交谈、握手等生活接触,都不会传染艾滋。 这几种病才应该当心 比起刚刚说过的这两种疾病,下面几种病,才是聚餐时真正需要担心的。 1 幽门螺旋杆菌 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因为它在很多人的体检报告里都出现过,但是,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螺旋状细菌。 到目前为止 全球有超过一半人的胃 都沦为了它的寄生地 比如14亿中国人中 就有近8亿人是它的俘虏 别小看一条小小的幽门螺杆菌,它可以搞得整个家庭,甚至共餐过的朋友,出现各种消化道不适。 具体来说,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内后,会出现短期急性胃炎症状,或者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但更重要的是 它会增加胃癌风险 有研究证明 感染该菌的人 患胃癌概率 是没有感染的人的6倍 专家表示,幽门螺旋杆菌主要经口→口、粪→口传播: 一般来说,桌上有一人感染有幽门螺杆菌,如果稍不注意就餐卫生,就有可能全体中招。 另外,儿童更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如果孩子刚好有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时,无异于雪上加霜。 所以, 春节在外就餐时, 一定要注意 使用公筷和经过消毒的餐具, 如果可能的话, 分餐是比较安全的聚餐方式。 2 甲肝、戊肝 甲肝就是甲型病毒肝炎、戊肝就是戊型病毒性肝炎,没有乙肝“出名”,但是它们却比乙肝更容易传播。 感染甲肝的病人可有黄疸或无黄疸,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消化道症状。 感染戊肝的病人可出现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尿色加深、皮肤变黄等症状。 一般来说甲肝病毒由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手、水、食物和餐具,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 所以, “病从口入”的说法, 放在甲肝和戊肝身上 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春节在外就餐时想要避免被这两种肝炎“盯上”,一定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和未洗净的瓜果。 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去打个疫苗,另外,如果发现身边人有感染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在聚餐时最好格外注意一下饮食卫生。 3 伤寒 专家介绍,伤寒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感染伤寒杆菌后可能会出现持续高热、神情淡漠、腹胀腹泻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经口传播,想要预防伤寒“病从口入”,牢记: 注意个人卫生,坚持便后、进食前洗手; 不吃生食、不饮生水。